这是最近网上很火的一个关于Apple Pay的笑话。
(场景:结账时问收银员)
“请问可以用Apple pay吗?”
“说中文,听不懂!”
“……请问可以用苹果支付吗?”
“苹果支付?你咋不用猕猴桃支付呢?!”
“我说的是Apple pay?”
“你咋不用猕猴桃pay呢?!”
笑话中提到的Apple Pay作为苹果公司在中国推出的支付方式,一经面世便受到了极大追捧。但是,关于“Apple Pay”究竟应该如何翻译,却也引发了巨大争议,并且还在网上掀起了一场为“Apple Pay”翻译汉名的热潮。虽然最终是否会有个既精准又让人眼前一亮的翻译尚不得而知,但是,这场风波却让翻译界关于“零翻译”的争论又重新摆到了大众面前。
所谓“零翻译”(Zero Translation),是指刻意不翻译文章中出现的外来词的做法。这里包含两层意思:第一层意思是指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;第二层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。“零翻译”概念有三个方面的理论依据做支持:语言表达差异、文化差异以及源语词汇创新。
目前针对“零翻译”的讨论在中国主要围绕着有越来越多文章出现刻意不将“GDP”(国内生产总值)、“WTO”(世界贸易组织)、“WiFi”(无线网络)、”iphone”(苹果手机)等英文缩写词翻译成中文的现象。
多年来,中文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,如雷达、坦克、巧克力等。这些词被翻译成中文,并融入到汉语中。如今的问题是,英语词汇夹杂在汉语中使用,不经翻译。原因是多样的。越来越多中国人讲英语,喜欢交替使用中英文;互联网也令英语的使用得以扩大,尤其在科技领域;美英影视剧起到助推作用。中国媒体认为,对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崇拜、优秀翻译人才的匮乏及懒惰,也是外来语滥用的主因。
这种一直在试图净化汉语的努力不断在国内引发辩论,比如“NBA”的使用就曾引发争议。这些辩论早些年都还是仅限在学术界或社交网络上。但在2014年4月,中国最大的官方报纸《人民日报》接连对WiFi、iPhone等外语词发起攻击,接连刊发《外来语滥用,不行》和《“零翻译”何以大行其道》(以下简称《零翻译》)两篇专栏文章。中国官媒的文章批评称:对本国文化和语言缺乏自信和自豪感,导致人们盲目崇拜西方,文章提出所有的外来词汇都要有适当的中文翻译。官媒的正式加入,引发了学术界、媒界甚至是普通大众对“零翻译”的极大关注。
不仅中国社交媒体则对此反应激烈:有网友贴出了冗长的中文段落,表明摒弃英文使用将带来多大的不便。就连学术界也有不少专家言词激烈地驳斥官媒的论调。比如北京大学教授姜望琪就发表了《评<“零翻译”何以大行其道>》的文章,对《零翻译》一文进行了猛烈抨击。(有兴趣的看官可以上网自行搜索该文,分析得挺有意思的。)
这场来自官媒、学术界、民间的大混战甚至传到了汉语普及的新加坡。当年,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脸书(Facebook——在小编看来,”脸书“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摒弃”零翻译“的例子。)与网民分享了英国广播公司(BBC)网站上一则关于中国外语词“零翻译”现象的文章。
李显龙总理认为:“语言实际上是一个活的而且不断变化的东西。只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在使用,它就会持续吸收外语的词句、概念与应用方式,不然的话它会如拉丁语或梵语那样,成为只有学者考究,但一般人不再使用的死语言。“
李总理指出,一些人认为“零翻译”是务实的做法,毕竟大家都知“WiFi”的意思,没有必要“再发明一个大家都不熟悉的汉语词来代替它”。但也有人觉得,使用外语词将伤害汉语的纯洁。有人指出,英文“Coca Cola”能够贴切地翻译成华文的“可口可乐”,显示翻译可以有成功的例子。
谈到新加坡的语言政策,李总理强调说,政府非常关注语言在本地的使用,也将致力于保留人们的母语。然而,他也指出,母语是人们使用的活语言,新加坡人必须接受它会随着时间发展与演变。李总还以曾使用的“华语Cool”标语说:“我们必须掌握母语正确的讲法和写法,但要懂得把语言通俗化。这才是真正的‘Cool’,真正的华语‘酷’!”
由“Apple Pay”诞生的笑话,除了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好笑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,或许也能引发关于”零翻译“的现象级思考。毕竟,这个笑话生动地表达出了”零翻译“的无奈。而在这无奈背后,翻译界究竟可以做些什么?是任凭”零翻译“大行其道?还是再次让民众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部分资源来自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