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姓名:郑荣树
● 年龄:31岁
● 职业:互联网创业者
2010年进入一家翻译公司后,我一步一个脚印,从基层译员做到副总。2015年,我开启了创业之旅,将翻译公司搬到互联网上。一路走来,有艰辛,更有收获。
创立新模式 开发新产品
关于创业,我最想分享的便是,想要有新开始,就要放弃旧模式,思考新出路。顾客与客服人员沟通,客服人员计算出服务价格后再告知对方,这是传统翻译公司接受订单的基本模式,增加了人工成本。我想,既然是互联网上的翻译公司,能不能开发出一款报价系统,自动识别客户提供的文件并报价呢?
创业之初都是艰难的。学计算机出身的我酝酿许久,设计出了报价系统的主架构。每一天,我和团队成员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反复调整细节和参数。晚上11点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后继续工作,凌晨一两点还在与开发人员沟通,我过了半年多这样的日子。
大胆试错 寻找客户群体
2015年9月公司终于上线,没想到遭遇了“寒冰期”。将近两个月内,一笔订单都没有收到。作为负责人,我日夜都在忍受煎熬,内心的焦虑却无法与人言说。
也许有人会问,为什么不去大力推广?可初创期间,人力不足、资金缺乏。为了打开市场,我很多事都亲力亲为。通过搜索引擎、新媒体等网络渠道发布公司消息;与留学推介会、培训机构合作,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我的产品;我甚至自己冒着大雨去发传单。
经历了所有我能想到的推广渠道,大量试错后,我找到了目标客户,局面才逐渐打开。走过困顿,我想说的是,正是要不断试错,寻找目标客户才是根本,切勿盲目打价格战,压缩服务质量,得不偿失。
本报记者 邓宁 整理 供图/郑荣树